九华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意义

2018-04-11

九华山地质公园,以高耸、清秀、复杂多样性的复式岩体、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与独有的富流体花岗岩结晶构造洞穴展现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发生期的地壳深部硅镁层熔融至硅铝层熔融岩浆活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杰出地质遗迹与模式地,及融合北亚热带植被景观与佛教文化景观享誉世界,是申列世界地质公园的基础。

根据九华山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地质与自然、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对九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级别划分,分为世界级3个,国家级9个,省级9个,地方级10个。

九华山花岗岩复式岩体与九华山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具有世界意义,是作为花岗岩地质地貌科研、教学及科普的理想基地。具体表现在:

1)、九华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是东亚洋陆板块碰撞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园内的富氟晶洞花岗岩和双峰式岩浆活动是研究和探索富流体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壳-幔岩浆相互作用的良好课堂。

a.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岩浆活动的记录。九华山复式花岗岩岩体总面积790km2,是下扬子地区最大的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是太平洋西海岸花岗岩带组成之一。岩体主体由两期岩浆活动组成,整体呈地表同心套叠状侵入,二者分别发生于141-145Ma121-130Ma左右。早期形成的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岩体外围,规模较大。两者在形成时代上与中国华南同类型岩石较为一致,在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密切相关。晚期形成的岩石主要有碱性A型晶洞花岗岩、基性岩脉和碱性花岗斑岩脉三种。碱性花岗岩为九华山地质公园主体岩石类型,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细粒结构,主要组成矿物包括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岩石中广泛发育晶洞晶腺构造,表明岩浆侵位于浅部近地表,且富含挥发性成分。九华山碱性花岗岩,基性岩脉,碱性花岗斑岩脉等岩石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代表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环境。

b.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代表。双峰式岩浆活动通常认为与拉张构造密切相关,产于大陆裂谷环境或弧后伸展环境。其中的镁铁质岩石端元被认为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九华山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体现在晚期的镁铁质岩脉和长英质A型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镁铁质岩浆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同时代产物(125Ma左右)。九华山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和镁铁质岩墙的共生,是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代表,指示了较深的岩浆源区,反映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过程。

c.富流体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的良好课堂。九华山碱性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晶洞构造,晶洞中结晶有自形石英、长石和紫色和绿色的萤石单矿物(富F矿物)。矿物化学成分分析发现,九华山碱性花岗岩中的黑云母,比其他岩石类型中的黑云母更富集F元素,表明九华山碱性A型花岗岩中富集流体。此外九华山碱性花岗岩较共生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更富硅、钾、钠,贫镁、铁、钛、钙、磷等元素,表明碱性岩浆具有更高的演化程度。碱性花岗岩中普遍发育的晶洞构造,表明其相对花岗闪长岩更加富集流体和挥发分,且侵位深度更浅,更接近地表。

1.jpg

九华山岩体(正长花岗岩)

2.jpg

青阳岩体(花岗闪长岩)

3.jpg

4.jpg

晶洞花岗岩

2)、九华山地质公园是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的范式,峰丘盆的花岗岩断块地貌结构塑造生物多样性和九华山文明。

a.九华山是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的范式,是花岗岩景观自然美与发育机制的典范。九华山断块山体在海拔<300m的丘陵平坦地形突兀升高至1300m,南北绵延伸展近30km,凸显了断块地貌雄姿与发育机理。九华山拥有大小山峰71座,十王峰为第一高峰,海拔1344.4m,莲花峰、狮子峰等均过千米,自北向南依次铺开,多以锥状(天柱峰)、柱状(蜡烛峰)、脊状(十王峰)、穹状(天华峰)、箱状(纱帽峰)等形态出现,构成了九华山地质地貌遗迹的精华。

九华山花岗岩石峰造型奇特多样,观赏性强,优美的景观后面是自然景观发生机制的地质过程,九华山花岗岩石峰完美地展示了这种机制,即在独特的双峰期岩浆岩基础上,九华山断裂发育形成大型断裂地貌的同时,断裂伴生小节理群切割岩体发育小型石峰,流水冻融风化剥离塑造出姿态万千的奇妙花岗岩象形石,如花台象形石群、天台象形石群、花台、天台。石峰山形与自然植被、云雾等自然要素组合的迷人景观,构成九华山文化景观自然基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巨大的美学经济价值成为保护地质遗迹的强大动力和保证。

b.“峰丘盆的花岗岩断块地貌结构塑造生物多样性和九华山文明。受九华山断裂的控制,上盘隆升为山地形成南北绵延30余公里的九华山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下盘下降形成丘陵,盆地,在直线距离不足6km完成了从盆地(平均海拔30m)到丘陵(平均海拔270m),再到山地(平均海拔1000m以上)的地貌变化,形成壮观的--景观。高耸的花岗岩地貌奠定了九华山地质公园的景观地貌骨架,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栖息地;花岗岩台地地貌为九华山佛教建筑和徽派建筑提供场地;花岗岩象形石(如观音望佛国、佛陀观海等)被赋予佛教文化的新内涵;盆地丘陵为九华山社区居民以及僧侣提供开阔的生产生活场所,促进九华山文明的发展。

c.九华山是以中国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为依托的真人、真事、真记录的佛教道场胜地。真人为公元719年的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真事为王子在九华山修行75年并在九华山圆寂;真记录为地藏王肉身不腐坐化供奉朝拜修行地。九华山--花岗岩地貌区所具有的山--水形,是佛教道场追求的雄奇、清秀、滋润、静谧重要原则。雄奇为在6km距离实现了拔地而立的1000m高差与绵延近30km的南北向山峰林立;清秀为高差1000m的层次分明茂密的森林植被与九朵莲花群的山峰群;滋润为丰沛降雨、温和气温、四季缭绕云雾与流淌不止的溪流,提供了万物生长的源泉;静谧是虽近长江繁忙黄金水道,却是远离尘世的深山密林、溪流峰群。

1.jpg

峰丘盆地貌结构

3)、九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讨论的重要记载地。

新生代以来,全球发生过多次寒冷气候事件,形成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中国卓越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了庐山、黄山、天目山和九华山等地,认为九华山有九华街冰斗,九华街-大小桥庵的“U”型谷及末端的终碛堤等冰川遗迹。

在九华山公园外围北西约5km的杜村桥附近,1:20万《安庆幅》区域地质调查发现有中更新世马冲组冰水堆积的泥砾层,砾石磨圆度较差,大多数为棱角状、熨斗状,与河流、洪积砾石形态迥异,认为是冰碛成因。

在中国华东地区现代地貌的成因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黄山、九华山等不存在冰川活动的地质条件,这种学术的争论必将推动地学研究的深化和前进。通过对九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对九华山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及该区的古气候的演化变迁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jpg

九华冰斗

2.jpg

闵园冰川漂砾

九华山地质公园

微信号:jiuhuashan_dzgy